但是,生活渣滓散装搜集,存在“洒、落、抛、滴”现象,对环境形成了二次污染,同样对环卫工人身心不利。田教师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用铁锹装车的落前方式才逐步被取代。
为完成清运渣滓机械化,1979年,上海市申纪港船厂开端制造圆形渣滓桶,作为机械手式和吊架式密封渣滓车的配套渣滓容器。
这种渣滓桶由薄钢板制成,底部装有3个橡胶滚轮,可挪动,配有桶盖,桶形上大下小。桶身整体刷为深绿色,视觉效果更为环保,也相应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圆形渣滓桶的容积为0.3立方米,每只可供20—30户居民运用。”按理来说,本应鼎力推行的渣滓桶,却因居民担忧渣滓污染,回绝安顿在自家门口,而纷繁将其推至弄堂里及马路边,一时形成渣滓桶成灾现象。
1985年,经上海环卫科研所设计的ST240塑料渣滓桶面世,渣滓桶运用低压聚乙烯或其他适合塑料制成,总高为一米多,可放144公斤渣滓。由于该渣滓桶具有耐腐性、自重轻、易维护、本钱低、清洁美观等优点,在杨浦区、长宁区环卫所试点后便逐渐在全市各区推行。
为改善寓居区渣滓投放容器周边的环境卫生,1986年,当时的上海市环卫局规则,有条件的里弄和单位以及新建住宅区,选择恰当地点,建造渣滓箱(房),停放活动渣滓桶。其中,请求每平方公里设置65座左右;新建住宅每4幢房屋设置1座。
1996年,设置于市区街头巷尾的渣滓箱(房)有1.2万余间。虽然,环卫部门对渣滓及时停止清算,做到日产日清,但由于渣滓箱(房)容积小,密度高,在渣滓寄存的时间内,对周边的环境卫生会带来一定影响。
同年,上海市环境卫生车辆设备厂和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小型紧缩式渣滓搜集站设备(简称“小压站”),小压站全程机械化,防止了渣滓搜集运输作业产生的噪音,及运输途中渣滓的洒落飞扬、污水滴漏。
“小压站把生活渣滓全部紧缩入密闭的集装箱,在压力作用下,挤去占渣滓总量10—15%的渗沥水,箱满后,用5吨的拉臂车密闭装运。”田教师说,一座小压站可替代45—60间渣滓房,可替代3—4间集装箱渣滓间。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根底设备建立飞速开展,作为环卫根底公共设备之一渣滓箱(房)的设置规范和运用功用与市民对环境质量实践需求的差别日益显现。自1996年以来,本市对沿街渣滓箱(房)停止“拆、并、改”,对寓居区内渣滓箱(房)实行归并、改建。
1997年—1998年共改建渣滓箱房2981座、拆并762座。1999年,又撤除市区道路两侧的渣滓箱443座。至2005年,上海共新建、改建渣滓房14848间;小压站541座。
从1996年到2005年,渣滓箱发作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一是外型设计从形态万千到注重环境谐和、便于渣滓的投放和搜集转变;二是材质的运用从单一的水泥、铸铁资料向便于资源回收应用的材质转变;三是运用功用从满足简单的投放、搜集向耐用、防盗、便于渣滓分类搜集等复合功用转变;四是设置规范向注重满足实践投放需求转变。
人到中年的林先生,不只见证了渣滓箱房的更新换代,也充沛感受了四十多年时期变化带来的惊人变化。“作为上海市民,四十年来,我见证了环卫局做出的一次次尝试。每一次创新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有的渣滓箱可能只存活了数年,有些却持续至今。但这段历史,却是我们这一代人抹不去的宝贵回想。”